5822yh银河国际(中国百科)有限公司官网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转自《天津日报》)学习黄大年 做“四有”好老师
2017-09-08 15:46:44   来源: 点击:

    近年来,天津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优秀人民教师。他们学习黄大年精神,积极争做时代楷模。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来分享15位优秀教师的特殊故事。
 

工业结晶之母 化工科研女神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首届国家巾帼发明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2017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累累的奖项、无数的荣誉缀满了王静康的科教生涯,但这些并不是她身上最令人敬仰的亮点,“女神”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曾经说过,“我只想为国家做更多的事!”他用可歌可泣、可钦可敬的一生践行了不忘初心、至诚报国的铮铮誓言。在我的青年时代,我的父亲和导师就教导我“作为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努力工作”,“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国家做更多的事”,这不仅是黄大年的誓言,也是我一生奋斗的目标。对祖国和教育事业的热爱,激励着我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我为之感到荣幸和自豪。我要继续向黄大年同志学习,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女神”,是近来盛行的新生词,常被世人用来调侃那些年轻貌美的女孩。可在天津大学,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教授,也被很多师生称为“女神”。不过,这一称呼没有丝毫的调侃之意,只有发自肺腑的敬仰之情。而这位女神,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王静康先生。
    当报国成为一种信念
    “学好科技、报效国家”是一直以来支撑王静康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坚定信念,而这种信念来自她的父亲王恩明。王恩明是我国著名化工冶金专家,而“学好科技、报效国家”是王恩明在家对王静康兄弟姐妹说得最多的话。王静康感念父辈的言传身教,并承接起父亲的事业,度过半个世纪的化工生涯。
    1980年,王静康被化工专家张远谋调回天大,参与国家“六五”01号科技攻关项目──“青海盐湖钾盐生产的系统工程研究”,并被委以分课题组组长的重任,经过五年艰苦攻关,该团队终于研发出了自主创新的工业结晶技术,相关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且锻造出一支过硬的国家工业结晶研发队伍。同时,王静康也顺利通过了张远谋教授的“考核”。
    1985年,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用结晶法分离高纯度对二氯苯”研发及产业化的重担落在了王静康肩上。该技术在国内一片空白,国外专利技术则是高价加封锁。王静康带领她的团队通过艰苦探索,发明了具有专利产权、相当于国际新一代结晶技术的“塔式液膜熔融结晶共性技术”,提前两年完成了“七五”攻关任务。
    1990年,王静康接受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霉素结晶新工艺与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开发”。王静康带领团队提前两年完成“八五”攻关任务。之后新技术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于全国90%的青霉素产业,使我国青霉素产品占领80%以上的国际市场。自1980年参与国家“六五”01号科技攻关项目开始,到“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再到“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近三十年来,“王静康”这三个字是同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及技术推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被誉为“中国工业结晶之母”。
    更重要的是,她的科研成果使我国工业结晶研发跻身世界前沿,让“中国结晶”一次次改写世界结晶产业的格局。不仅为国家创造了难以计数的经济效益,更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对相关核心技术的完全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从这一点上说,王静康完成了父辈未竟的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学好科技、报效国家”这一信念。
    当育人成为一种责任
    王静康说,她是工科高校的老师,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是她的责任;科研与教学工作对她而言是一种快乐,是精神的寄托,而且乐此不疲。因此,不断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王静康,从未间断过给本科生、研究生讲课。她始终没有忘记培养国家科技发展的创新人才与后继力量,是教师肩负的庄严使命与职责。现在,年近八旬的王静康仍然会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每学期至少30学时。科研繁忙,她就把课程选在周六、周日。
    对于研究生培养,王静康意识到,要使中国学生能够与世界著名大学毕业生“同台竞技”,就必须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在国家外专局的支持下,她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美国密歇根大学制药系及德国马普生物物理研究所建立了国际合作研究,与包括诺贝尔奖学金得主在内的9位世界顶级专家学者联合培养博士生。如今,王静康先后培养出百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早年由她培养的一些研究生现在已成为国内外的大学教授、研究员或科技部门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等领军人才。
    对于本科生,王静康有不同的培养方案。她积极推动了天津大学化工专业通过了英国工程师协会最高级别国际认证,标志着该专业本科毕业生达到了“国际特许工程师”的金标准。该工作取得经验后推广到全国重点高校。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最让我感到自豪与骄傲的事情,也让我觉得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称号。”王静康不无骄傲地说。
    不过,王静康也坦言自己有一个遗憾:“化工学科有很多优势,可是我们有一个遗憾,就是缺少一个诺贝尔奖。”这个遗憾现在是王静康最大的奋斗目标。王静康说:“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完成我的父亲、领导我从事01号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张远谋教授的遗愿,遵照先辈、教授们榜样,支持年轻人,甘为人梯,为年轻的团队骨干创造更好的科技研究条件,支持他们成为创新型的领军人才,早日实现‘诺贝尔’理想,为国争光;为早日实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奠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
    当奉献成为一种家风
    王静康的父亲王恩明教授,1920年赴美留学,于普渡大学学习化工冶金专业。学业完成后,他放弃了美国优厚的经济待遇和优越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毅然回到战乱频仍的祖国报效。抗战期间,更是不惜赋闲守贫乃至背井离乡也不肯与日本侵略者合作。抗战胜利后,应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之邀再次赴美工作。1949年,他冲破了重重阻力辗转回国,并作为爱国科学家的代表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
    正是王恩明教授的以身垂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成为了这个家庭最令人感动的家风。
    近三十年来,王静康和她的团队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出于国家战略需要,其中的许多项目研发成果要求保密、不能公开发布。其间,也有许多国外大公司慕名前来,以优厚条件寻求与王静康的技术合作,但都被她婉言谢绝。
    1938年出生的王静康,今年已经79岁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应该是个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龄,但对于王静康而言,这可是个要在科研和教学上为党和人民继续建功立业的大好年纪。
女神不老,她依旧在谱写新的辉煌。


 
朴素爱国情 恢宏奋斗篇 
──记南开大学教授孙红文

 
    孙红文,女,中共党员,汉族,1967年7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与南开大学“公”之要求不谋而合,南开就是为解决国家忧患而诞生而存在的。作为南开人,我要始终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作为做好本职工作的源头驱动力。作为高校教师,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并传授给学生;用拼搏创新精神感染学生,为他们点亮青春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我要向黄大年同志学习,“做一朵小浪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南开人的智慧和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
  在新中国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成长,孙红文从小就有着朴素的爱国情结。从南开中学到南开大学,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深受南开精神影响的她,“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早已深入骨髓,成为激励她不断奋斗前行的座右铭。如今,孙红文作为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行政工作自不必说,教学、科研任务也十分繁重,同时身兼各种学术与社会职务。在笔者看来,孙红文就是女超人,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孙红文秉承南开大学教学理念,以为社会输送“公能”人才为目标导向,在教学一线一干就是二十余载,她爱岗敬业、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德业双馨。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中倾注大量心血,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广大学生和各级部门的肯定。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标准,她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
        在课程与教材上见真功
        孙红文承担系列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课程,她高标准对待每一门课程,并努力打造精品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她主持的本科生专业课《环境化学》以及《环境化学实验》入选国家级精品课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体系完整、教学手段灵活、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历年在学生评教中名列前茅。她还积极推广南开大学在《环境化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使之惠及全国。她与时俱进,为使新生代大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她积极拍摄慕课,建设课程网站,课程网站资料被收入教育部“爱课程”网站及超星数字图书馆,获得极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成为享誉全国的优秀课程。她还被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聘为特聘教授,负责指导全国高校《环境化学》课的师资培训,对全国高校《环境化学》课程的建设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课程得到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广大同行的高度评价。
        好课程更需好教材,她十分注重教材建设,编写专著及教材多部。她参编的《环境化学》及主编的配套教材《环境化学电子教案》连续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8年售出24万余册,成为权威教材,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好评。她还特别注重向国外相关课程与先进教材看齐。在调研了十几部国外环境化学相关教材并作为课程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受高等教育出版社委托,主译了Manahan S.E.主编的Environmental Chemistry(Ninth Edition)。另外,她还受邀作为《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编写环境化学相关词条,并主编《环境科学大百科全书·环境化学分支》,在编写工作中参考了大量国外相关材料,为我国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因材施教 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她一直注重本科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为本科生开设《环境化学》课的学期,实行实验室开放日,让学生了解天津市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以及最新科研工作;与课程组成员一道,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南开大学本科生百项创新工程10余项(申请人指导6项),其中,2项获得学校一等奖,2项获得学校二等奖,并将实验室仪器向其他进行百项工程研究的本科生开放;每年都接收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进行非毕业论文的科学研究,这些学生大多数因为额外的科研经历,科研能力得到提升,顺利拿到国外以及香港著名大学的奖学金,或保送到国内著名科研机构与高校读研究生,实现了继续深造的梦想。同时,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仁爱之心对待问题学生,想方设法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队。她总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地方发展,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她出色地完成了传道和授业、教书和育人双重任务的统一,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研究生培养中,她以“为学生成功学术人生奠基”为己任,更加注重学生意志品格的锤炼,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入手,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增加他们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以此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
        潜心科研 成果惠及全社会
        孙红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刻苦钻研,表现出较高的学术造诣。她承担各类科技项目40余项,发表期刊论文280余篇,其中SCI摘引论文140余篇,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赞赏,SCI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她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她发明的重金属复合生物固定剂被农业部选定,在天津市受重金属污染的农田大范围推广,辐射面积达1000多亩,挽回了农田资源因污染造成的损失,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14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今年获得“131”创新团队资助。她学术交流活跃,担任中国生态学会污染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以及其他国内若干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
        孙院长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既可见科学家的严谨,又不乏管理者的睿智。爱国情怀,贯穿孙院长答记者问的始终,深深感染着我们这个采访团队。她对学科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对科学研究的终身学习态度、她扎实渊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硕的学术业绩使她成为一面旗帜,成为青年学子的楷模。她把自己的爱国情怀化为前进动力,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淡泊明志通古今 宁静致远育芳华 
──记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侯建新

        侯建新, 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楷模,他在世时曾提出“黄大年之问”,对此我深有体会。作为高校的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参加工作起,多年来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坚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为己任,把目标定在祖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人才需求上。推行“学人教育”项目,汲取黄大年精神的力量,鼓励青年教师严谨治学,因材施教,以建设世界史一流学科为契机,努力为师生们开启与世界交流的“窗户”,培养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侯建新,这位“老三届”走出来的名教授,历经三十载磨砺,以其始终不渝的追求、坚如磐石的执着,铸就了他无可置疑的学术成就。侯建新教授从事欧洲史、中西现代化历史比较研究,天津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欧洲文明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届世界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领军人物。他还是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专家组召集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等,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学科建设 精神领先
        在2013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天津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与复旦大学等并列排名第14名。近年“校友网”等其他知名学术机构的排名中也曾名列第七或第六。在名校如云、历史学科众多而且竞争激烈的当今形势下,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已属不易。该学科还是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天津市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侯教授并不满足,对已经取得的排名亦不满意。他从不为名利所累,也从不因地方院校而妄自菲薄。
        从寻找差距入手,主动作为。那是2017年的除夕日清晨,师大校园静悄悄,人们都忙着过年,而世界史学科的教师正在侯教授的主持下,梳理学科现状,查找不足,制订行动时间表。争一流,追赶一流,必须有具体目标,他们与本学科全国名列前茅的两所大学比较,逐项分析,自我剖析弱点。侯教授认为,大家寻找问题的过程,也是取得共识的过程。按照侯教授学科建设的一贯宗旨,学科建设首先是内涵发展,又以思想领悟为先。侯教授解释:学术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它是精神活动,因此研究者一定要有精神境界,有社会责任感,否则不会做好,也不会做大。其次,青年教师一定要有专业思想,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他经常对年轻教师说,“你们要有在沙漠打井的精神和意志,如果一口井没有挖出水,再打一口,再打一口……只要努力不停,迟早会掘出甘洌的清泉。”他提出“学人教育”,已经坚持了两年,每两周一次,教师们倾吐心里的困惑,进行直抵心灵的对话。学人教育活动也是学术交流活动,极受年轻教师的欢迎。内涵发展最终落实到科研能力的提升。努力播种,终有收获。今年,在国家社科项目申报中,师大世界史学科同时3项课题获批,这个纪录是少见的。
        在内涵发展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近几年,先后有若干 985高校教授调入,同时引进青年才俊,使队伍建设更加合理。“我们不是靠出格的待遇,而是以事业吸引人才,以人才吸引人才。”有一名教授因长期两地分居不得不调离师大,临行前他深情地对大家说:“这里,永远是我的精神家园。”他被南方一所985高校所聘,不久成为该校世界史学科带头人。
        勇于开拓 筚路蓝缕
        2012年,由侯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欧洲文明进程研究”获批国家重大招标项目,这是师大首次获得此类科研立项。该项目会聚了国内该领域最出色的学者,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等;还有英国伯明翰大学,共12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该项目现进入收官阶段,最终成果17卷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学界认为,该项目高手云集,内容专深,规模空前,代表了我国欧洲文明研究的前沿水准,具有开拓性。
        凭着对国际史学发展的高度敏感,侯教授在全国率先引进欧洲经济社会史学科,并成功本土化。立足中国,聚焦欧洲,放眼世界,坚持创办学科刊物《经济社会史评论》13年,影响广泛。另外,侯教授的学术思想还惠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部全国义务教育历史课标组组长,侯教授主持完成了该课标最新版本的修订,同时受教育部委托,主编中学教科书《世界史》编写工作,该教材连同语文教材等今年秋季在全国中学通用。该工作充分彰显了师大世界史学科在全国历史学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从新课标到教材,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因为这涉及几千万孩子,能够反馈社会,心甘情愿。”
        侯教授始终坚持教学,指导博士生、硕士生。他讲课感染力强,中西融汇,视野宏大,把启迪思维、培养创造力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心、社会责任感,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博士和硕士。他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先后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多篇获得天津市优秀论文奖。他的毕业生分布多所985和211高校,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每天22点30分,侯教授才会结束一天的工作,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上。也只有一串串的成果才是对他“心怀大我、守望学术、传承文脉”的人生境界的最好回报。翻看侯教授这些年乃至几十年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会发现他每年、每月、每天在学术和文化事业上的执着与付出。
        有一种追求叫跬步千里,它是侯教授多年来对世界史学科倾注心血的见证。
有一种使命叫历史人的责任,它是侯教授毕生信念,“研究欧洲历史,最终是为了中国”。

一枚旋转不停的闪光陀螺 
──记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工业大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姚永红

    姚永红,天津工业大学教师,2010年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11年荣获天津市河东区十大优秀青年称号;2011年荣获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荣获天津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
    个人感言:黄大年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感动着我,震撼着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认为,“扎实学识,敢为人先”,是奋斗者的火炬,更是前行者的旗帜。我始终告诫自己,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充实自己,要自觉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影响学生,以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激励引导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2011年,在成都召开的中国数学会年会上,天津工业大学青年教师姚永红被天津市数学会推举为代表,以“不动点和优化算法在多集分裂可行性问题中的应用”为题做了长达40分钟的精彩报告。这一年,他刚刚37岁,锋芒初露。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姚永红频频站上讲台,多次在国内外重要的数学学术会议上发言。
    科学照亮生活
    从湖北红安出发,到甘肃兰州,再到天津,姚永红的求学之路,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这样的选择,只有一个理由,追随科学的脚步,潜心于“非线性泛函分析理论”的基础研究。在姚永红看来,一个真正的数学家,并不应该满足于理论研究成果,而要让数学之美成就生活之美,让科学之光照亮现实生活中黑暗的角落。因而,相比加之于身的种种荣誉与光环,十多年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成功应用在医学中、为肿瘤治疗的机理提供理论支持和算法迭代,更让他感到欣慰与自豪──使用经过姚永红研究团队改进的算法,能够改进肿瘤检测CT的扫描速度,使定向靶位更为精确,有效减少扫描过程对患者细胞的损伤。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得到了包括陈永川院士在内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肯定,也为天津工业大学赢得了更多与“汉柏科技”等公司合作,让研究成果尽快落地、开花结果、造福于民的机会。
    作为天津工业大学数学学科的领军人,截至目前,姚永红已经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其中160篇被SCI收录,被引两千余次。5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论文”,其中最具影响的一篇《解决三层分级约束优化问题的一个统一隐式算法》,得到专家的极大肯定,被认为“给出了一个统一的算法来解决三层分级约束优化问题,极大推进了不动点问题和优化问题的研究”。除此以外,姚永红连续三年被评为ISI高被引科学家和全球最具影响的科研精英以及Elsevier高被引学者。在他的带领之下,天津工业大学数学学科强力挺进“全球排名前100”,成功跻身“全球ESI前1%”,顺利入围天津市第五期重点学科,以惊人的速度和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跨越式”的迅猛发展。
    热爱点燃激情
    清晨7点半,姚永红已经坐在工大教室旁边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提前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那是他和学生谈心的地方。在他担任班主任的几年时间里,这个半小时的特殊约会,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曾赴约。在这里,他的身份不再是那个年轻有为的数学家,而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听他们吐露心声,了解他们的烦恼,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引导他们树立更远大的奋斗目标。
    当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腰椎间盘突出躺在病床上时,姚永红送去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当学生因为“挂科”而情绪不振时,姚永红向他致歉:“对不起,这是我的失职,我们一起努力。”而当他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时,姚永红却摆摆手不愿意多谈自己的功劳。他经常对学生说,大学里的学习,不只是研究数学这门小学问,还要为做好人生这个大学问打好基础。作为班主任,姚永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发挥特长,超越自我,做更好的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数学家是不现实的。”姚永红说。
    数学系的研究生冷丽敏收到了外系同学发来的一个小视频,视频中,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学者身背双肩包,骑着单车风一样掠过工大校园──“我看到姚老师了!”同学激动的情绪透过手机屏幕传递过来。冷丽敏对这样的事情习以为常,因为在很多工大学子眼中,头顶无数光环的姚永红几乎是一个神奇的传说,但在他的研究生冷丽敏眼里,姚永红不仅仅是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更是一个时时刻刻把心放在学生身上的好老师。工大理学院的大楼里,姚永红小小的一间办公室,一分为二。其中一大半空间,安放着他亲自搬来的两张课桌、两把椅子,变成了包括冷丽敏在内的两个研究生的特别自习室,“孩子们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姚永红说。另外一半空间,除了办公桌、书架,靠墙还有一张沙发,但白天很少发挥作用,因为他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歇一歇。倒是晚上,当他研究问题至深夜时,常常会在沙发上和衣而眠。在冷丽敏和同学们眼中,姚老师无论多晚休息,第二天出现在课堂上都“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正是对科研与教学的那份痴迷与热爱,赋予姚永红十足的动力与满溢的激情,使他成为教育战线上一枚旋转不停的闪光的陀螺。
    苦心成就不凡
    “数学是美的,应用数学是很有用的。”每一年,姚永红都会对新生讲这句话。打开姚永红的课程表,从周一到周五,排得满满当当,除了讲授数学系的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他还负责《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复变函数》等全校公共基础课的教授。他的课获得过专家的肯定与好评,但他更看重学生的评价──“受学生欢迎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为了把课讲得更好,工作间隙,姚永红经常去听课,甚至不辞辛苦跑到其他学校去取经。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和龚升在南开大学授课时,姚永红稍得空闲便去旁听。而年过9旬依然坐在轮椅上授课的陈省身,是姚永红心中永远的教师楷模。作为曾经的旁听生,姚永红从老一辈数学家那里学习与继承的,不仅是深厚的学识,更是为了民族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了中国数学的发展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成为陈省身那样的教师,是姚永红给自己定下的奋斗目标。
姚永红白天的工作时间,大多被繁重的教学工作占去了;夜幕降临,圆满完成学校工作之后,他时常逆着回家的人潮匆匆行进。除了科研和教学工作,姚永红还身兼一本重要的学术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Mathematical Studies的主编,晚上的宝贵时光,他经常会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资料室里度过。与此同时,在距离工大不远的姚村一个小单元里,他的妻子也像往日一样,度过一个十分忙碌的晚上,准备可口的晚饭、辅导9岁的孩子做功课、照顾年逾古稀的公婆。为了挑起家庭的重担,让丈夫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与事业之中,姚永红的妻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家里的事,我几乎什么都没有管过,”说到这里,姚永红轻轻叹了一口气,“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遗憾,对家人真是亏欠太多了。”
 

 

课堂上的女科学家
──记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王敏

        王敏,1971年出生,现为工业发酵微生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13年入选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天津市青年科技奖、天津市建功立业先进女职工、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优秀青年人才奖等荣誉。
        个人感言:同为高校教育科研队伍中的一员,我被黄大年同志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对黄大年同志的奉献精神有着深深的共鸣。要学习黄大年同志为国育才的高尚风范,主动结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国家科技事业进步造就生力军。要学习黄大年同志追赶前沿的可贵的担当精神。作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我要紧盯学科前沿和国家战略开展科学研究,继续苦练内功,加强团队协作,努力做出让国家和社会满意的研究成果。
多年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她始终以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自律,以师表形象规范言行,以教好书育好人为天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她是科研成果丰厚的女科学家,更是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潜心教学 育人为本 
        王敏教授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年年满负荷为学生讲授发酵工程专业课程。即便是在担任博士生导师和院长职务以后,她依然不忘初心。她常说,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
          “大肠杆菌为什么在生物医药和发酵工程领域应用广泛,被视为最重要的生产菌?”“酵母菌和大肠杆菌有什么区别?”“大肠杆菌个头儿小,吃得多代谢快,吃饱了就睡,就生孩子,繁殖速度惊人,17分钟就繁殖一代,一个小小的细胞24小时就能繁殖出一个地球。只要给它足够的营养,它就能不停地干活,生产效率高……”这不是电视台的科普节目现场,而是王敏教授的“微生物学”课堂。微生物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最为重要的基础类课程之一,很多时候讲的是科学概念,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概念之间又容易混淆。因此,王敏教授特别注意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思维的方式,教给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方法。大学专业课程的知识容量巨大,光靠讲解无法达到“教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为此,她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强调知识体系的架构,讲清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解认识,从而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王敏教授着力于对学生专业精神、学术素养和意志品格的考察与培育。她要求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她不仅从思想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树立其专业自信,而且对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最新出台的研究生管理条例中,她提出学生每周必须学习工作56个小时,要求学生大量涉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要求学生每周提交高质量的周汇报和读书报告,在课上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王敏教授的以身作则和浓厚学术氛围的浸淫下,学生们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踏实。
        建设一流的教学团队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前身是发酵工程)走过了近60年的发展历程,如今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王敏教授自2014年担任生物工程学院院长以来,带领全体教师投身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她所在的发酵工程教学团队获批天津市教学团队、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团队和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获批生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教学团队。这一切离不开王敏教授在教师管理上的改革与实践。
        她带领的生物工程学院一贯注重教育教学研究,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岗位基本功集中培训,主办“生物反应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研讨会,申报天津市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改革研究生过程培养机制等,一系列举措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引领教师把培养学生的过程与专业发展、行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从事着与专业研究领域相关的工作,并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领导者和专业带头人。
        学院教师除了从事教学和科研之外,还大都承担着社会服务、企业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即便如此,王敏教授还是要求教师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尤其要关注本科生专业知识构建这一环节。在最近开展的学院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她特别提出,改革的重点向教学环节倾斜。以前,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会获得奖励,现在,那些潜心钻研教学、课程建设好、学生评价好、指导青年教师等工作业绩突出的教师,将获得同样的奖励,甚至在分级评价中还会获得最高等级的评价。王敏教授说:“只要把课教好,和作科学研究的贡献是一样的。我们要求教师们爱学生,爱教学,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回归到教学中去。”
        让“中国味道”飘香全世界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在科研工作中,王敏教授基于立足天津、服务滨海、面向全国的思路,充分发挥天津科技大学地处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优势,结合发酵工程专业特点开展科学研究,为滨海新区、天津市和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带领的生物工程学院在氨基酸、淀粉酶、活性干酵母、传统发酵食品(白酒、酱油、食醋等)等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发酵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她对传统发酵食品──醋的研究。
        王敏教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我国传统食醋的微生物群落演化规律和乙醇、乙酸等主要产物的发酵机理,为建立安全可控的传统食醋固态发酵技术奠定了科学基础。她通过研究构建了我国传统食醋酿造全过程微生物菌种库,部分菌株已应用于食醋企业,实现了传统食醋微生物强化调控发酵,提高了产品品质。建立了国内第一条采用液态深层发酵法生产山楂果醋饮料的生产线,目前已推广应用于苹果、冬枣等果醋饮料的工业生产。创建了高浓度果醋发酵控制技术和果醋发酵原料风味品质判别技术,使发酵效率提高约50%,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说到食醋的未来发展,王敏教授不无乐观。她说,果醋虽然口感好,但在保健功能上不如传统食醋。未来的食醋不仅在保健功能上可以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而且在外观和口感上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形态可以像巧克力那样黏稠丝滑,口感更好,减少苦涩,颜色上也会改变黑乎乎的状态……饺子蘸上去会更好看。”王敏教授说。


 

不忘初心甘奉献
──记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孙瑞山

    孙瑞山,中国民航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航局特聘专家,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他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人员奖、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荣誉和称号,并于2014年9月作为全国模范教师代表受到习主席、李总理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感人至深,他对学生有真爱,对科研有真情。作为教师,要学习黄大年同志真爱学生、甘为人梯的精神,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培养学生的专业、交流和英语运用综合能力,为民航安全领域培养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科研工作者,要以黄大年同志“科研疯子”、“学疯子”为榜样,广泛学习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民航安全筑基,紧密跟踪热点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发展,着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支持,在民航应用中产生价值,为民航持续安全护航。
    “中国民航安全指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民航安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也要对标国际,努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从1993年进入民航安全科研和教学一线以来,孙瑞山主持完成了二十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科技论文一百多篇,获得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为了让中国民航安全研究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孙瑞山始终在努力探索前行。
    学科建设担当重任
    学科是大学发展的纲。孙瑞山教授自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对事业的追求融入不懈的奋斗之中。作为中国民航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学科带头人、申报和建设博士授权学科“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他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工作,主持交叉学科“飞行技术与安全”硕士点申请和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空管委“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完成航空人为因素与航空安全实验室初期建设,搭建高级人才培养和科研平台。同时,他利用自己在学术和研究工作中的影响组织召开了“2016航空安全信息国际研讨会”,主持召开了国际保密的航空安全系统(ICASS)国际工作组年会,积极传播中国民航的成就和理念,受到业内的高度评价。
    教书育人孜孜不倦
    教学是大学的核心工作。孙瑞山教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用战略视野为国家培养和凝聚人才。虽然工作繁多,但是他牢记使命,孜孜不倦,每年完成1门以上本科生课程和2—3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民航安全领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为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在研究生“民航安全管理”课程中,他力主与美国普渡大学合作教学,通过邮件交流和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开展两国、两地、两校学生的课程交流互动,既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暑假期间,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科协科学传播团队”,在天津机场、云南昆明机场和西安咸阳机场以开展航空知识和民航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又为提升全民安全素养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科学研究敢为人先
    科研是大学水平和能力的主要体现。孙瑞山教授敢为人先,将攻坚克难作为自己在科研上的奋斗目标。“人是航空运输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造成飞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人为因素研究便成为国际民航业界最关注的航空安全研究课题。”为此,他和他的团队以预防航空事故发生为出发点,先后开展了机组资源管理、民用航空人为因素研究及其应用等重大项目的研发工作,在中国民航人为因素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在参与中国民航首个与国外科学家共同立项的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时,孙瑞山教授经常需要在下班后按照欧洲当地时间继续参加项目组的网络视频会议,如此“连轴转”,他也不觉得疲惫。
    “在这个大项目中,我们做的事很小。”孙瑞山说,“在完成项目的同时,我还尽可能深入地了解国外同行在航空人为因素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其大项目的管理方法,努力使研究工作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
    民航事业安全护航
    参与支持民航行业安全发展工作是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孙瑞山教授将满腔热情投入其中:“在民航应用中产生价值,是我们科教单位的生命力所在。”他高度重视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培养培训民航安全管理人员、协助制订民航安全指导文件、提供事故分析技术支持、编译安全管理参考资料等,为民航事业持续安全护航。
    孙瑞山主持研究开发的基于人机环境系统安全理论的应用系统“航空公司安全评估系统”“民用机场安全评估系统”“空中交通服务安全评估系统”和“民航安全评估系统”等,先后在11个航空公司、28座民用机场和15个空管单位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推广应用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SCASS)也是孙瑞山的工作重点。保密的航空安全自愿报告系统的建立,为广大航空从业人员创造了一条方便快捷地报告不安全事件的渠道,对促进航空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孙瑞山表示,经过不断改进的SCASS在技术上已日趋完善,但是鉴于航空公司或责任人对将自己的过失“与大家分享”心存疑虑,他带领项目组在全国民航范围内广泛开展巡回宣讲,使SCASS的受接纳程度日益提高。同时,他主持开发移动应用APP、建立微信公众号,大力宣传积极的安全理念,促进安全信息的收集、传播和共享,营造安全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孙瑞山教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严谨的治学态度、积极的工作精神,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学科、教学、科研和行业安全工作,为自己的执教生涯抒写了一笔笔亮丽的色彩,也为学校发展、民航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土”一“木”筑起育人阶梯
──记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杨德健

    杨德健,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席教授,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曾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个人感言:黄大年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崇高品格激荡人心。作为高校教师,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从备好每一节课,指导好每一名学生做起,将“爱教育、爱学生、爱教学”的“三爱”精神,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中。因材施教,育之以德,甘为人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感染学生,引导他们走好人生的路。要将学习黄大年精神融入自己30年来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爱为沃土 培育新苗
    作为天津城建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首席教授、结构工程学科带头人,杨德健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将“爱教育、爱学生、爱教书”作为激励自己不懈努力的精神动力。从事教师工作31年来,他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杨教授善于思考钻研教学规律,根据课程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并不了解,也没有太大兴趣,甚至还有畏难情绪,杨教授每每在教学起步阶段,都会用问卷调查、谈心聊天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特长、薄弱环节等,随后在课堂教学中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个专业,并通过有特色有趣味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为了充实和提高自己,也为了给学生们作出表率,杨教授以43岁的“高龄”毅然读博,并认真完成所有课程。他相信“亲其师而安其学,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时刻不忘关注学生的成长,课上他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课后他会主动关心家庭困难和学习困难的学生,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鼓励他们自强不息;他还多次为患严重疾病的学生组织募捐并带头捐款,给学生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一次,杨教授在指导大四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两名学生精神萎靡,于是在课余时间找他们谈心,了解到由于一些原因他们有几门大一大二的基础课没考过,面临拿不到学位甚至不能按时毕业的情况,心理压力非常大,于是杨教授亲自给他们制定了基础课的复习计划,并用自己的专长为他们答疑解惑;当他们因补基础课而耽误毕业设计的时候,杨教授又挤出时间为他们单独辅导,还不断鼓励他们,让他们放下了心理包袱。最后,两名同学不但通过了基础课的补考,还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按时拿到了学位证。杨教授说,一个学生不能毕业,对学校对老师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对这个学生来说就是一辈子的事,甚至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作为老师有责任帮助每一个学生。“不降低标准”“不轻言淘汰”“不让学生敬而远之”,这是杨教授对自己一贯的要求。
    杨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感染着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子,至今仍与30年前的学生保持着联系。自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以来,杨德健的名字总在排行榜上高居不下。
    学为梁木 构筑未来
    杨德健教授长期坚守教育教学一线,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他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混凝土结构”“结构抗震理论”等10余门主干课程,并坚持改革创新,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作为长期担任土木工程专业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杨德健教授主持和承担多项教改立项课题,追踪国际先进工程教育发展前沿,潜心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他一直带领土木学院专业团队潜心研究,在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等方面默默做了大量工作,使该专业在2010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作为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席教授,他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先后主持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杨德健主编出版教材三部,其中《建筑结构试验》2012年被评为天津市“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2013年获得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杨教授对此深以为然,他认为,教师自身的全面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缺一不可,特别在当今资源丰富、资讯发达的大环境下,知识获取相对便捷,但更容易碎片化、不系统,因此,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更加重要。杨教授坚持开展一体化教学方法研究,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主动学习等方法,增加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强调工程概念,加强实践环节,重视能力培养,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以“两个结合”教学思路为指导、以“两个平台”教学资源为支撑的有机课程群和教学体系,最终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和以“结构创新大赛”“创新创业训练”等为主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等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独立申请校内科研立项。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杨德建教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坚持理论研究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重视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他主持完成多项课题,其成果已列入相关技术规程,参加编写天津市地方规范标准4部,近五年获得科技进步奖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14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杨德健教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30余年默默耕耘三尺讲台,用心培育人才,潜心教研,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一流的业绩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弘扬工匠精神 技能成就梦想
──记天津职业大学教授李建国

 

        李建国,1993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天津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的家国情怀和敬业精神,始终激励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作为工作后就一直奋战在职业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匠心筑梦,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始终是我的追求。一个人对平凡工作严谨专注,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这便是“匠心”。要锻造工匠之心,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全心全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匠精神像传接力棒一样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带领学生全力以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24年如一日,认真、勤恳、敬业,用超常的辛勤努力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克服身患疾病带来的困难,为学校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任务,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他用自己的言行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担当作为的先锋模范精神。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他就是天津职业大学(以下简称“职大”)素有“拼命三郎”之称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主任、高级实验师李建国。
        人如其名 矢志报国
        李建国,当初父母为他取名时就想着要他将来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今天,李老师无愧于父母的期望。自1993年毕业到职大工作后,即投入金工实习场的筹建工作。当时,学校经费和人力都很紧张,报效国家的强烈信念使他克服重重困难。为节约费用,他发扬钻研精神,凡是自己能动手干的就自己干,实习场最初使用的闸板、工具箱、脚踏板等都是他利用废料自己做成的。“拼命三郎”的工作模式,也从那时形成。
        随着金工实习场各类机床陆续到位,作为唯一的专职人员,他以最快速度掌握了新进机床的操作要领。“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他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天津大学专接本后刻苦攻读并顺利毕业。他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在真实生产中提升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我,培养学生,教学相长,职业资格从毕业时的中级工晋升到高级技师。要报效国家,一人之力再强大,也毕竟有限,李老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坚守职教一线辛勤耕耘,累计培养学生5000余人,遍及全国各地,大部分都成为骨干力量。有很多毕业生与其经常保持联系,并从与他的技术交流中不断获益。
        工匠精神 职教楷模
        2004年,为更好地实施产教融合实训教学,职大成立了校企一体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天津市汇通仪器设备公司),李老师担任中心主任和公司总经理。中心刚成立时,只有李建国一名教师,带编引进教师有困难,李老师就从本校毕业生中择优留校,并向社会招聘热爱职业教育的外校生,采用产教融合的实训教学模式,自己培养师资。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新进教师前两年以生产为主、提升技能水平,两年后,逐步参与到教学中来,最终形成生产和教学完美融合的状态。生产实践和产教融合实训教学的磨炼,使教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水平显著提高,也为有的放矢的教学带来了源头活水。中心创建了一支以国家级技能大师李建国为带头人、包括6名全国技术能手和13名天津市技术能手坚实能战的教学团队,奠定了职大机电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天津市高职数控竞赛已连续举办14年,在李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职大学生有58人获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61%;两年一届的天津市数控大赛,有14人进入前三名,其中9次获得各工种第一名。李老师还多次担任全国数控大赛天津队主教练,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次均获一等奖。近几年,其指导的选手参加国赛,有12人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8人进入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前五名,为天津增光添彩。李建国,是当之无愧的职教楷模。
        这一系列辉煌成绩的背后是李老师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他在耐心细致地传授技能的同时,更注重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他带领的团队爱岗敬业、互助合作蔚然成风,先进人物不断涌现,有多人荣获国家和天津市的多项荣誉,先后有22人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2人荣获天津市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中心先后被授予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工先锋号等荣誉称号。他对学生的教育是朋友式的关心和指导,李老师坚信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被尊重和被认可的需要,因此实行鼓励式教育,他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伤害学生自尊心的事绝对不能做。”语言质朴,但掷地有声。
        大师平台 服务社会
        2015年,国家级李建国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新平台以数控技术专业建设为基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创新为目标,服务天津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辐射全国职业院校,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李老师围绕工作室带徒传技、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核心任务,做好本职工作,积极探索新方法、新技术,高质量完成本校学生的数控实训教学工作;落实名师带徒计划,传绝技、解难题、带高徒,与多所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带领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在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专业提升工作,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成果,共发表论文31篇,编写教材12本;发挥技能人才团队优势,积极服务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形成创新成果,申请专利43项,已获授权24项。
十几年来,在李老师的带领下,职大机械工程实训中心创造性地践行了产教融合实训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教学、生产双丰收,在国家高职示范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上起到了示范作用,为天津和全国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的实干先锋
──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孙勇民

 

        孙勇民,女,教授、高级工程师、食品发酵高级技师,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2016年天津市最美女教师,曾获第五届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获得天津市食品科技管理突出贡献奖、局级青年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等荣誉。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优秀楷模。作为职教工作者,我将汲取力量,树立工匠精神教育观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育教学全过程,内化为道德信念和行为指南,让工匠精神走入学生心里,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为走向工作岗位,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基础。坚持弘扬工匠品格,深化教学改革,服务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恪尽职守的工作态度、奋发有为的匠心品格,立足本岗,拼搏创新,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追梦者和筑梦者。
实干之探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培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年来,在天津市教委、园区和举办方渤海轻工投资集团的领导下,在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孙勇民和她的师生们一直不断地实践探索,建立了学院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下的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创新了“现代学徒制”“三段三岗”“厂中校班组制”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3把利剑,学生成绩斐然: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3项;国际金奖4个;学生的作品(产品)连续3届获得全国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一等奖;2014年,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唯一高职特等奖;学院获得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50强。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隶属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联系,孙勇民充分利用主管集团及所属企业的各种资源,与同属该集团的海鸥手表集团、山海关汽水厂、北方食品集团、中科百奥、起士林等企业,与津乐园、益倍健等多家名企的合作,为区域、为企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孙勇民主持了8项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部分获天津市成果科技登记,取得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带来千万余元效益;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了20余篇论文,著有1部专著。
        从大一新生的大众创新意识培养,到大二学生的项目驱动创业意识培养,再到大三的精英创业基地孵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为此,孙勇民将混合所有制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列入学院“十三五”建设项目,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了平台。
        2008年开始,天津举办了10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孙勇民连续9次担任学院大赛承办的总指挥。9年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孙勇民将自己的体会付诸实践,“把大赛资源和教学资源对接转化,把竞赛场地和教学车间对接转化,把竞赛设备和教学设备对接转化,把竞赛标准和课程标准对接转化,将职业教育素养和职业精神贯穿教学始终。”大赛资源转化,还体现在大赛引领教学中,由孙勇民主编的《发酵过程控制技术》等2部教材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016年被评为国家轻工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实干之改革
        国家骨干校“百门课改”
        2014年,孙勇民大胆地提出了利用国家骨干校建设之机实施校企合作“百门课程”改革的构想,并迅速付诸实施。“百门课程”改革从百余门核心课程起步,第二年就增加了200门,最后达到400余门。孙勇民给自己规定了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要想完成,首先要求自己和教师们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所有教师要有产教融合的理念,不仅要搞科研,还要经常性地深入企业调研,并将企业先进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案例渗入整体教案的设计当中,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执教能力。这样做还解决了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充足、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也达到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目的。
        然而,教学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老教师观念转变不及时,认为去企业锻炼没必要,而且讲了那么多年已经烂熟于心的课程为什么要改呢?孙勇民亲自找到有这种想法的老教师,耐心地讲解,并采用老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子的方法,鼓励老教师将多年的教学成果、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年轻教师将最新的产学研理念、信息化技术教给老教师,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院每位教师都是“百门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都要对自己教授的课程进行改革、完善。每一门课程经过改革后,孙勇民和专家们必须亲自去听、去感受,纸上谈兵的、敷衍了事的,都逃不过她和专家们的火眼金睛。改革后的课程通过验收后,还要先进行试点教学,在下个学期再全面铺开。
        改革的内容不光涉及课程内容,还有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应用与改革。教师在课堂上完成了“讲”中“教”,同时学生完成了“学”中“练”,全面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连教学车间里桌椅摆放的位置都是有“讲究”的。这些措施都是孙勇民等经过长期不断学习实践、深入探索得出的。
        实干之带动
        精准帮扶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过程中,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帮扶有一定困难的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孙勇民两次来到黔南,与帮扶学校的领导沟通,和教师们交流,在专业建设、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的细节等方面研究建设方案,做实做细,还将“百门课程”改革、信息化建设移植嫁接到这里。
    2016年,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童老师来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挂职锻炼。期间,在孙勇民的指导下,童老师申报了一个科研项目。童老师得到的不仅是孙勇民在项目的研究方向上的指导,还有作为长辈的人生道路选择的指引。孙勇民周末经常住在学校,关心来到天津的黔南学校老师的生活。“孙院长一直叮嘱我,来天津的主要目的就是学习。通过学习,我发现自己对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学校发展的视野、角度都不一样了。”
        童老师说。即便再忙再累,孙勇民依然经常和黔南的同行沟通,“帮助不是体现在一时一刻,应该是长期的。不要作秀,要做事。”目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为省级示范校。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记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长袁滨渤

    袁滨渤,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和敬业精神深深地教育了我,激励了我。作为一名从教28年的普教系统的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为国育才的使命,要以黄大年为榜样,聚焦“四有”标准,用一件一件小事,一点一滴行动认真履行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将立德树人浸润到每节课中、每个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我将坚持以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宁静而执着地耕耘在教育这片沃土上,为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文明进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第九、第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天津市教育系统“十大女杰”,天津市学生最敬佩的老师,天津市道德模范,并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提名……这一连串光彩夺目的荣誉,都是属于同一个人──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长袁滨渤。
    谈及这些荣誉,袁校长淡然一笑道:“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只是做好了自己分内的事,”什么是袁校长的“分内的事”呢?以下几个数字或许可以解释。
    “3”
    袁滨渤校长先后担任过三所中学的主要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党总支书记、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校长、天津市第四十二中学校长),在每一所学校,她都力求做教师的带头人,对学校工作和教育事业全力以赴,无私奉献。
    2010年,袁滨渤开始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党总支书记。她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创办了附中党刊《党旗飘扬》,并通过举办“文化月餐”活动为每一位党员加油充电,这些工作让党旗在附中高高飘扬,谱写了附中党建工作的新篇章。2012年,附中党总支被评为“河西区教育系统优秀党总支”。
    自2015年起,袁滨渤先后担任四十一中学、四十二中学校长,在她眼中,校长领导学校,不仅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业务上的领导,更应该是“师中之师”,是举着教育理想的旗帜走在“最前面的人”。因此,在工作中,她事事处处争做教师们的榜样,以自己率先垂范的行动,感染和激励身边人一起发展和进步。她经常深入一线,向青年教师传授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还通过“初、高三研究会”“师德报告会”“全员德育年会”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难题,指导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走出职业倦怠,享受职业的幸福与快乐。教师们都说,新校长带给我们的是理念的更新,她让我们不光知道了怎么教,更懂得了为什么而教;课堂的起点不是老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袁校长让我们懂得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问题还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
    “7”
    袁滨渤迄今从教共计28年,其中7年是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师。袁滨渤任教的7届高三班,所有学生全部考上理想大学,并培养出了以天津市理科状元为代表的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更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全国顶级大学。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袁滨渤独特的教学之道。
    在袁滨渤看来,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勤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好学”。作为一个好老师,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勤学”、会“善学”、爱“好学”的求知者,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有欲望,使学生能轻松自主地学习,并能在学习中提高能力。她坚持将教研与科研相结合,她将教学研究与教改创新相结合,积极承担并完成8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研究,编写了3本高中语文教辅书,5篇论文获得市级成果认定,6篇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刊物上,科研成果获得市级一等奖和区级特等奖,40余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20万字的个人专著《心灵的问候》已出版。
    “1000000”
    1000000字是什么概念?是一部鸿篇巨制吗?不是,这是袁滨渤从教以来,与学生进行“笔谈”所写下的总字数。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有时并不愿意与师长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针对这一情况,为了走进学生的心灵,袁滨渤创立了“笔谈集”,用文字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翻开一本本笔谈集,蓝色的文字是学生的情感倾诉,黑色的文字是袁老师的妙语良方,一笔一画亲手写下的文字,为师生的心灵对话搭建起了平台。袁滨渤认真阅读每一篇笔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困惑,选择最适合的语言和最恰当的方法,和学生谈理想、写进步、论人生、解困惑。通过笔谈,袁滨渤带领学生从迷茫走向光明,从脆弱变得坚强,从成功走向成人。而在这背后,为了写笔谈,袁滨渤经常熬夜工作,一写就写到凌晨一二点钟,节假日也笔耕不辍,即使生病了,她也要坚持。二十年来,小区里熄灯最晚的总是她家,甚至曾因高强度书写导致她右手中指骨折。时至今日,通信手段高度发达,短信、微信都可以进行便捷的交流,但是袁滨渤依旧坚持用“手写”的方式与学生们进行笔谈。谈及原因,袁滨渤认为,只有手写的文字才能真正体现出爱的温度,才能体现老师对“每一个”学生的真正关注。可以看出,每一名学生在袁滨渤心中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位置。也正因为此,很多学生把与袁老师的笔谈集视作珍宝,作为自己今后成长道路上的“导航灯”。
    袁滨渤说:“老师不仅要爱学生,更要会爱学生。给学生导师般的厚爱,给学生以慈母般的仁爱,给学生以朋友般的挚爱。”而她更是用实际行动为“师者父母心”这一千年教育理想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心怀理想 让会展专业展翅高飞
──记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师岳辉

    岳辉,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服务外包学院会展与文秘教研室副主任,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文秘专业负责人,会展高级经理人。先后被评为2015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2016年天津市最美女教师、2015年度中国会展教育优秀人物奖、2011—2015年度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学习黄大年同志的为人、为师、为学。在职业教育的一线岗位上,坚持胸怀大局,让小我融入大我,用心投身教育教学,坚持因材施教、爱生如子,将自己的关爱倾注在身边的每一个学生身上。作为党员教师,面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更要迎难而上,刻苦钻研,严谨治学,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汲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力量,在我热爱的、平凡的职业教育岗位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向党和人民交出精彩的人生答卷。
    岳辉老师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她变得成熟,知性。“在学习中完善自我,在工作中享受人生”是她的信条,也是她工作充满活力的源泉,更是她不懈追求的目标。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多年来,岳辉老师始终立足本岗,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良好成绩,为学院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政治坚定
    注重思想素质的提升
    作为一名基层的女教师和共产党员,岳辉老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她非常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把学习作为做好工作的首要条件,系统地、不间断地政治理论学习,丰富了理论政策功底,夯实了淡泊名利、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思想根基。她忠诚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教师职业,时刻用人民教师的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要求。
    踏实肯干
    注重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岳辉老师立足于本职工作,爱岗敬业,凭借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自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以来,她踏实肯干,乐于奉献,在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管理、专业建设、企业实践等多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对于教研室工作精心筹划并任劳任怨,使教研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大纲计划等的制定审核、教学任务安排、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毕业设计的组织实施、数据平台的填报等方面的任务都能高质量完成。为了满足职业教育的实训要求,提高会展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她带领教研室教师进行会展实训室建设工作,并积极联系企业,与十余家企业建立合作,带领学生进行“大学生服务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天津市商委信息中心天津展会调研信息分析”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她的带领下,会展专业建设工作得到学院领导的认可,在学院“十三五”建设规划中,将会展专业确定为学院优先发展专业,得到学院了大力的支持,对会展专业做大做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做好教研室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岳辉老师还参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博物馆的提升改造项目。工作不辞辛苦,主动放弃节假日等休息时间。作为工作项目负责人,发挥团队智慧,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得到广泛好评与认可。
    岳辉老师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担任会展班班主任之职,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用心关爱教育每个学生,她负责的班级先后被评为学院优秀班级,文明班级,培养多名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刻苦钻研
    注重专业能力的提升
    岳辉老师借助科研工作提高专业能力,发表《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以SW职业学院为例》等多篇会展学术论文,主持、参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2015年信息化大赛,岳辉老师的比赛作品《展区展位的布局与划分》,代表学院参加天津市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获得天津市信息化大赛二等奖,同时也作为天津市优秀作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三等奖。她还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在2016年“京津冀”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中担任指导教师,由会展专业六名学生组成的团队完成的“智慧拼装”项目在全部参赛的21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该项目将最具创新精神的解决方案引入课堂,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特殊的“积木”教具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参与,坚信只有依靠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才能让学习更有效的独特学习理念、教学指导、小组作业、教师培训、安全环保的学具、趣味性的比赛方式,使学生们发挥出天生的创意力和想象力。该项目得到评委高度赞赏,评价其为“填补了教育界空白的好项目”,获得本次赛事最高奖项──创业计划类特等奖,并作为天津市唯一一支代表队进行公开路演展示,得到广泛好评,岳辉老师也因此项目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
    近年来,随着天津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迈进,天津的会展业蓬勃发展,对专业会展人才的需求更是不断增加。岳辉老师与时俱进,抓住契机,带领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展专业开拓进取,专业建设业绩突出,使得学院会展专业以突出的办学特色、优异的成绩得到行业认可,成为全国会展业产学合作联盟理事单位。2015年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展专业被评为中国优秀会展院校的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教师,凭着对教学的一份热情,一份执著,她一路坎坷,一路收获!再苦再累,无怨无悔。她用汗水一次次磨炼,一次次提升,换来同行的鲜花和掌声。在职业教育这个绚烂的大舞台上,她就像开屏的孔雀,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平淡的岁月里尽她所能,继续演绎着教师的精彩!



 

潜心教学 仁爱育人
──记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教师孙滨

 

        孙滨,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公共基础部数学老师,她一直战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多次获得校级、局级以及市级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三八红旗手、“十佳班主任”和“示范班级”等荣誉称号。2012年她还被评选为百利机电集团建功立业先进女职工,2014年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天津市中职系统优秀德育教师。
         个人感言:“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从黄大年老师这些简单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我同样也是一名教师,我要以黄大年老师为榜样,淡泊名利,担当奉献,弘扬工匠精神,深入钻研,积极探索和把握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坚持以育人为重要职责,既传授知识,更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们,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们懂得感恩,知道报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人生的价值。
        潜心教研 硕果累累
        “我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作为老师,决不能亏待了这帮孩子,绝不能耽误了这拨人才”,这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黄大年同志常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而作为基础课理论教师,孙滨老师一直担任机电工业学校“系统化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及三二分段和春季高考班等重点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孙滨像黄大年同志一样拥有敢为人先、勤勉刻苦的敬业精神。她不断苦心钻研,努力提升自己,她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同事共同探讨新课程教学改革,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制定符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
        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她大胆地开展教学实践,采用分层和小组教学的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在市教委“系统化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验收工作中被抽选代表学校以课堂教学形式汇报该项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受到听课专家和校领导的赞扬。她还利用业余时间独自编写了“系统化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的第一、第二学年《数学》教学大纲,并参与编写了《数学》课程的校本教材和与之配套的习题册共计八册。另外,孙滨老师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发表了多篇有关教学理论知识的文章。
        坚持引领 仁爱为本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出色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孙滨老师还是一位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她始终如一地用一颗赤诚之心关爱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用爱编织学生们的美好未来。
        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孙老师有一套新颖、独特的工作方法。她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和奖惩规定,要求学生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她特意在班内一角设置了“抑恶扬善”的宣传园地,教育学生要做善良、正直的人,让班内始终充满正能量。她还制定了班规、班级目标等,“争做最优的团队,做最好的自己。”这样振奋人心的班级口号也激励着班里的每一个学生。
        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由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她坚持早出晚归,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自习课;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兴趣,她还组织互帮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寻找乐趣,同时也体会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当学生们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展示给家长,他们激动地说:“孙老师,能让孩子跟着您,我们可以放心了”。
        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在完成了日常学习任务外,孙滨老师还鼓励学生们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她所担任的班级在学院举办的历年金秋艺术节的比赛中多次获得全校第一名,在首届技能节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的好成绩,其中一个学生还获得2013年“天津市文明风采大赛”微电影项目三等奖。
        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孙滨老师始终认为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不存在所谓的“优等生”和“问题生”的分别。她因材施教,努力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深入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敢于去想去做。在课上,她会通过各种游戏和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挚爱,也会把“三尺讲台”交给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开放式的空间,充分展现自我,既增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欲望。
        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想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就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祖国。每年3月结合学雷锋活动,孙老师还会积极开展“知恩感恩,回报社会”活动。她不仅教会学生要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还鼓励他们在社区做义工,帮助他人,锻炼自己。在“感恩母校,回报恩师”活动中,她要求学生利用五一长假回到母校看望恩师,让恩师看到他们的成长;在“感恩学院”活动中,她带领学生们积极加入到“弯腰行动”中,一起弯弯腰、动动手……既美化了学习环境又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她还多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为贫困山区学生捐款及为灾区捐款捐物的爱心奉献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包括和谐使者、绿色使者、全国技能大赛志愿者、招生志愿者及青年志愿者。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学生们纷纷走上公益之路,走上大爱之路。
        执著认真 匠心筑梦
        李克强总理曾经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工匠精神”,希望可以培育出对所做事情和所掌握的技能要求精益求精的匠人,孙滨老师认为“匠人精神”是由“细心、爱心、认真、慎独”这八个字构成的,而“认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孙滨教育学生只有现在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对任何细节充满无限的爱心,将来才会更细心、踏实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才能成为要求精益求精的“匠人”,才会更好地服务社会!正是孙滨老师拥有这样一种执著的“匠人精神”,认真地爱着她的每一个学生,才为我们的国家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匠人精神”的新时代创新技能人才!


 

为孩子们插上科技的翅膀
──记天津滨海新区大港刘岗庄中学教师刘月升

    刘月升,滨海新区大港刘岗庄中学科技辅导员,辅导学生小发明方案数千件,其中5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师生作品获全国各级各类科技大赛奖项几百个。他带领学生连续5次入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一、二、三等奖。2014年,他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2017年,他带领学生再次入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师生参赛项目全部获得大赛金奖,并获得三个专项奖,他本人被评为全国十佳优秀科技辅导员。
    个人感言:黄大年老师在科研教育工作上,不计较明利地位,为了祖国甘于吃苦,一切从头做起,白手起家,他“位卑不敢忘忧国”的高尚爱国情怀,令人仰慕,他的事迹令我感动。我要像他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努力做到“只记耕耘莫问收获”,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科技辅导老师,我一定要在孩子们的心田种下科学的种子,象黄大年老师那样,敢于实践,大胆创新,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既能文能武,又具有科学头脑和创新性思维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输送后备力量。
梦田农夫 做一名合格的科技教育工作者
    刘月升深知,从事科技教育,特别是农村科技教育,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没有统一的教科书,没有现成的教具,教学时间不固定,更多的问题要放到课下和实践中解决,考试评价上也没有硬性要求……这就使得科技教育成为教师的“良心活儿”。自1999年走上科技辅导员岗位以来,他在科技教育领域一干就是18个年头。
    他曾带领学生在方圆几十里的废品收购站“寻宝”,只为节省资金,为发明找配件;他曾把每月的工资收入拿出来,用于资助学生搞发明;他曾悄悄拆下家里电器的电路板,拿给学生作研究;他曾不顾摔伤的疼痛,跳入一人多深的水沟里打捞好不容易寻来的零件;他的眼睛和手指,都曾在帮助学生完成作品时受伤,至今留有后遗症;他曾无数次放弃节假日,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他小小工作室的灯光常常亮到夜深。
    相比于过去简单粗放却费力地寻觅零件,现代科技的发展给刘月升和学生们的发明提供了新的实现形式。这就要求科技辅导员必须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他自费购买了3D打印机学习掌握相关技术,让学生体验创意变为现实的乐趣。为了提升学生作品的美感和科技含量,他自学印刷技术、编程技术、开源软件技术、语音模块技术等。
    除了带领学生搞发明,刘月升还不断丰富教学理念,提高理论水平。他自编校本教材《动手与发明》,每年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撰写多篇发明论文、研究报告和科技方案。他在手机备忘录上存储了几千条平时积累下来的创意发明小点子。
    童真梦圆
    教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刘月升发现,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的局限,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想象力匮乏、动手能力差、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容易放弃的问题。而他所从事的科技教育恰恰能帮助学生改变这些缺点,解决这些问题。
    他要求学生多动手实践,帮家长做家务,干农活,在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形成好的创意。他把这种方法叫做“主动式发明”。还有一种是“被动式发明”,如“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等:或寻找生活中的“缺点”,用巧妙的方法加以改进;或描画未来生活的图景,放飞想象力。在他的点拨下,学生发明的无极电池盒、塔式防风雨伞、无光污染的新型鼠标、不沾蒸汽的新型透明锅盖、ABC防盗锁芯、新型鲁本斯焰管等,体现出了极高的社会应用价值。
    他不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关注社会、服务他人的道德品质。
    他帮学生改造废弃的电扇后盖,为她身患残疾的母亲制作了“辅助手”。他带领学生研制大型航模和固定翼无人机,假日里去航拍湿地、港口,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他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节能环保意识,学生用旧幻灯机、旧针管、铝合金下脚料等组装成会动的机器人,在天津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了机器人工程项目中学组一等奖。他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教育,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作品申请专利,防止侵权与被侵权状况的发生。他也让学生学习合作与共享,建起了专门用于沟通创意的QQ群,每天分享新鲜的创意思路,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他的引导下,许多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有毕业生曾想高薪聘请他到公司做顾问,刘月升婉拒了,他说,自己还是更愿意扎根大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使命,让科学的种子在乡村学生的心里生根开花。
    筑梦未来
    以科技创新助力教育发展
    当教师需要借科技的力量改进课堂时,刘月升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前不久,大港五中王蕊老师参加全国物理学科大赛,需要用到一种能直观展现物体下落垂线的教具,刘月升拿出5天时间为王老师的教学赶制教具,并特意制作了两套备份。大赛过程中,王蕊利用现代化教具完美展现了物理学科的知识原理,让学生真实地触摸到物理之美,最终凭借这堂科技含量颇高的物理课,获得了全国大赛一等奖。在科技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地强调运用科技手段辅助学科教学,实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从2017年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教师作品要求以教具的形式体现,最终服务教育教学。适应这一要求,刘月升报送的作品“飞控相对平衡控制演示无人机”又摘得科技辅导员组一等奖。
现在,学校专门腾出房间供他设立创客空间,开展科技教育。刘月升对于未来有着美好的畅想,他立志建成全国一流的创客空间,“它将具有自洁功能,桌椅自动摆放整齐,有垃圾自动处理系统、机器人清扫设备、空气自动净化系统;设立成果展示区、创意区、制造区、培训室等”。“希望培养学生成为知识、能力、品德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自私自利的精英’”,他说。


 

呵护花开 静待秋实
──记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教师张静秋

 

        张静秋,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一个为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奉献终生的楷模,他的一生丰富且精彩。作为一名党员,我要学习他忠诚担当、舍身忘我的精神,加强党性修养,塑造坚强的党性,培养高尚的情操。作为一名管理者,我要学习他敢于拼搏、乐于付出的精神,敢于挑最重的担子,为教师和学生做好服务。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四有”好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尽心尽责地做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让每一个学生尽情释放自己独特的精彩。
张静秋,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学员,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和平区“三八”红旗手、和平区拔尖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谈起这些荣誉的取得,张静秋老师只是笑笑,说:“大概是因为我爱课堂和学生吧。”
        师者之心 呵护花开
        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张静秋老师从小的理想,“我的小学数学老师,是我儿时的偶像,我一直希望成为和她一样的人。”25年前,怀着这个理想,她进入岳阳道小学,成为一名数学老师。
        25年中,张静秋老师始终像园丁一样呵护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小汤同学从小失去母亲,性格孤僻而又暴躁,张老师给予了他母亲般的爱:平日里的一颗糖果、深秋时的一副手套、生日时的一张贺卡……孩子封冻已久的心渐渐复苏,生活态度变得积极,对待学习也开始主动。小雁同学智商偏低,学习成绩很差,连家长都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张老师却没有放弃,她从点滴小事培养孩子自强自立,慢慢的,孩子稀松散漫、邋邋遢遢的形象改变了,变得自信而乐观,家长也对孩子的变化激动不已……
        一次,张老师不慎双脚前脚掌骨折,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一连三个月,她都拄着拐杖上课,没请一天假。为了避免上卫生间的麻烦,她更是几乎一天都不喝一口水。这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里。班里的几个女生主动要求承担扶张老师上卫生间的任务,当张老师用满含感激和歉意的话语劝阻孩子们时,孩子们懂事地说:“比起张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我们做的不算什么。”
        每次讲起这件事,张静秋老师的眼角都会禁不住湿润,这份激动,是感慨于孩子们的付出,更是欣喜于孩子们的成长。“小学阶段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教会学生做一个懂得爱的人,做到心中有大我、心中有他人,会让他们受用终生。”作为天津市基础教育系统唯一获得“全国师德标兵”称号的教师,张静秋老师如是说。
        师者之道 甘当人梯
        张静秋最钟情的就是课堂,还有和学生们在一起无拘无束交流的感觉。这份钟情,让她的教学成绩斐然:全国小学数学观摩课比赛一等奖、天津市数学创新教育展示课一等奖、天津市双优课一等奖……张静秋老师获得的成绩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她执教的每一节课,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无论是作业讲评还是试卷分析,甚至她在午休时嘱咐学生的几句话,都有青年教师想来听听,从中吸取经验。
        对于这些要求,作为天津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的张静秋都是来者不拒,真诚而热情地欢迎。久而久之,在岳阳道小学,谁都知道张静秋老师的班是一间可以随时推门就进的教室。
        作为学校数学的领头人,张静秋老师把带好数学教师团队,为老师们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得到更多的发展作为自己最大的愿望。她乐于助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将自己的经验无私分享给他们,不遗余力,倾囊相授。她指导的青年教师多次在全国和天津市的教学比赛中折桂,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她带领的学校数学组也被评为和平区优秀学科组。
        2017年4月,天津市第九届双优课评比如期而至,岳阳道小学共有7名老师闯入决赛。作为教学副校长的张静秋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双优课决赛选手的督战工作,并担任数学学科的指导教师。她没日没夜地和各科选手一起调整教案、听试讲、研讨修改,忙前忙后地帮助他们协调沟通,解决困难。这届双优课比赛中,岳阳道小学一举获得六个一等奖和一个二等奖的全市最佳成绩,成绩的背后,有张静秋老师倾尽心血的付出和无怨无悔的奉献。
        师者之志 敢为人先
        2013年,张静秋老师通过遴选,成为“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一名学员。历时三年的学习,让张老师的视角更高了,眼界更宽了。她将自己所学所感加上深入思考,率先倡导在数学学科进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她带领老师们进行翻转课堂、pad一对一教学、微课教学进课堂等实践研究,探索出以“最大化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的新型备课模式,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为了让学校的课程建设走上良性轨道,她翻阅了大量书籍、搜集资料,搜索并关注了全国各地数十个在课程建设方面卓有成效的小学的公众号,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特色,带头重构学校课程体系。她牺牲业余时间将课程结构图起草几十余稿,推动了岳阳道小学课程体系的跨越性发展。
        为了使学校课程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受益,她利用假期休息时间,主动联系各方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学校引进了很多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课程。目前岳阳道小学的特色课程多达70多门,从中,学生们不仅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释放体育的激情,还可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享受动手实践的快乐,更可以借助手机APP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远程智能监控,体验高科技的魅力。而张静秋老师自己,也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完成了由单纯关注课堂教学的教书匠,向注重科研、善于反思的专家型教师的蜕变。


 

躬耕教坛献丹心
──记天津市河东区第一幼儿园园长高歌今

    高歌今,曾荣获天津市特级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河东区十大为民杰出人物。2015年光荣地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中南海受到了李克强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受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庆招待会。2016年初聘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2017年初当选天津市河东区第十五届政协委员。
    个人感言:黄大年同志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我,他是“四有”教师的最好诠释者。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神圣职业。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将以黄大年为榜样,坚守对学前教育的“初心”,专心治学,潜心育人,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钻研探索,总结教育规律和方法,做一名“人师”与“经师”相结合的好老师,为幼儿创设寓教于乐的教育环境,传播爱、激发爱、培育爱,陪伴每一个生命在光芒之下健康生长。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三十余年来,高歌今情系幼教的无悔与执着从未改变。作为一线教师,她每天和孩子们亲密接触,走上领导岗位后,她提出“超越自我,谋求更大的发展”的办园理念,探索集团化连锁办园的独特管理模式。在她的引领下,河东一幼形成了“生活教育与和谐发展”的办园特色,成为天津市学前教育的排头兵。
    管理创新  助力普惠提质
    在高歌今看来,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未来。
    出于为周边社区幼儿入托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为河东区经济发展与人才引进做好后勤保障服务的考虑,河东一幼率先迈出了集团化连锁办园的第一步。高歌今和领导班子确定了在管理上统筹兼顾、和谐发展的思路,提出既要保持河东一幼原有的优势风格和特色,又要立足连锁式办园的实际不断创新。为此,在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河东一幼创立了“逐层管理,一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实行总园长负责制,各执行园长责任制等。
    在对各分园统筹管理的同时,还实行“走动式”的项目管理,注重各执行园长一定的自主权限,信任并支持他们结合各自园所的实际来创新,在统一的办园理念之下探索“一分园一特色一品质”之路,真正为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以德立身  提升教师队伍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党支部书记、园长,高歌今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以身作则,同时始终坚持在政治上引导人,思想上教育人、业务上锤炼人、体制上激活人。
    她精心设计了代表园所形象的拟人化形象“大拇指”,旨在用这样的激励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职工和幼儿,让“我最棒”的观念深入到大家心中。她将融情理念注入幼儿园文化立园管理中,重视教职工愉悦的情感效应,通过满足心理需求让这个团队中的每位教职工都能感受到幸福,营造出一种和谐中不失规范、严格中注入情感的管理氛围。她坚持放大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鼓励教职工之间互助合作和资源共享,形成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工作模式。
    科研兴园  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美德,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等,影响可谓深远。只有从小对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民族文化才能得以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得以振奋。
    为此,高歌今与教师们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到当今幼儿五大领域教育之中,赋予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新的内涵,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蒙童新读本》,让幼儿从小了解并仁爱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生动、鲜活、具体,使幼教内涵不断延伸,从而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四颗真心  做好爱的教育
    爱心滋润孩子,童心陪伴孩子,诚心关注孩子,恒心培育孩子。高歌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一次社区走访的过程中,高歌今接触到一个幼儿,他的父母从外地来津务工,后来母亲丢下他跑了,父亲又无暇照顾他。为了帮助这个家庭解决困难,高歌今将孩子收进了河东一幼的分园,而且长期资助他的生活和学习。渐渐的,这个孩子由刚来幼儿园时的害怕与人交往,逐渐变得开朗乐观,能够融入小朋友中去了。在幼儿园,高歌今和教师们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幼儿帮助这个孩子,热心家长也纷纷伸出援手,在生活上予以相助。
    高歌今认为,教会孩子如何“爱”,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主题。每年六一儿童节,她都会带着孩子们到启智学校和社区与残障儿童、散居孩子联欢,她都会组织全园开展绘本义卖和跳蚤市场活动,用所筹善款为云南贫困山区的小朋友购买服装,为天津“七彩花舍”孤残儿童购买奶粉、米粉、尿不湿,献出一份爱心。
    做研究型的园长,做实干型的园长,做真情激励型的园长是高歌今不懈的追求。理想建在信念中,成就勤于耕耘中,自律细在生活中,才智源于实践中。高歌今正是以此不断地鞭策和鼓励自己,用无声的行动、踏实的工作抒写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朴实而绚丽的篇章。

 


 

 

 


 

 


 

 

 


 










 


 


 


 

 
 

 
 

相关热词搜索:

XML 地图